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路得記簡介

 

重要資料

要  旨:

顯明故事裡三位人物如何在一個腐敗墮落的社會中,仍然保持堅毅的精神並對主忠誠。

作  者:

不詳。有人認為作者是撒母耳,但聖經裡有證據顯示路得記是在撒母耳死後才寫成的。

寫作時間:

士師時期之後一段時間(公元前13751050年)

背  景:

故事發生在以色列歷史中的黑暗時期。那時,人都不按神的心意而行,而是照自己的喜好生活(參士17:6

鑰  節:

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裡去,我也往那裡去;你在哪裡住宿,我也在那裡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1:16

主要人物:

路得、拿俄米、波阿斯

主要地方:

摩押、伯利恆

概  說:

當女人提到自己婆婆的時候,別人聽到的總是一類帶有貶意的、調侃的話,因為媳婦講述婆婆的趣聞,已經形成一種挖苦嘲笑的模式。在路得記裡則不同,路得敬愛她的婆婆拿俄米,這位新寡甚至要求與拿俄米同住。不管拿俄米去哪裡,即使離開自己的家鄉,路得都跟隨。她對婆婆所說的話:“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1:16),感動了拿俄米並答允了她,於是二人同行來到伯利恆。

  提到拿俄米的經文不多,只講到她愛兒媳路得而且顧念她。拿俄米的生活顯然是神大能的見證,路得被她吸引,跟隨她並歸向她所敬拜的神。在以後的年月裡,神領這位年輕的摩押寡婦與波阿斯相遇,之後又嫁給他。路得因此成為大衛王的曾祖母,並在彌賽亞肉身的譜系中作祂的先祖。拿俄米的一生具有何等深遠的影響!

  路得記也是講述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之中,見到神恩典的故事。這件事發生於士師時代──以色列人不順服神又拜偶像,到處充滿強暴。然而在這危機四伏、令人極度沮喪的時代之中,仍有信從神的人,神亦藉著他們工作。不管世界看來怎樣令人失望灰心或充滿敵意,總有人信從神。凡對祂顯出赤誠的人,祂都能使用,來達到祂的目的。雖然路得是摩押人,波阿斯是以前在耶利哥作妓女的喇合之子,但是他們的後裔一脈相傳,使彌賽亞從那個譜系降生。

  讀這卷書你會得到啟迪和鼓舞。神在這個世界上工作,祂想使用你;祂要使用你,正如使用拿俄米一樣,領一家和朋友歸向祂。

 

大綱

一.路得繼續對拿俄米忠誠(1章)

二.路得在波阿斯田間拾麥穗(2章)

三.路得照拿俄米的計劃而行(3章)

四.路得與波阿斯結成美滿良緣(4章)

我們最初看到路得的時候,她是一個窮乏的寡婦,接著看下去,她和神的子民一起到田間拾麥穗,甚至冒著自己的名聲受損的危險,到禾場找波阿斯。後來成為波阿斯的妻子。這就是我們信靠主基督的寫照!我們起初毫無指望,與神的國度無關,是悖逆的外人。及至我們信靠基督、撇棄一切,神就拯救我們、赦免我們,重建我們的一生,並要賜福給我們,直到永世無盡。波阿斯娶路得,就是主基督救贖我們的寫照。

 

重要主題

主題

解釋

重點

忠實

作兒媳婦的路得對婆婆拿俄米的忠心與友愛,是愛心與忠誠的偉大榜樣。路得、拿俄米、波阿斯,都忠於神及祂的律法。我們從這整卷書中,看出神對祂子民的信實。

路得的一生都以對神忠心為原則,這在她對親人的忠誠方面顯示出來。要想在人際關係上做到仁慈誠實,我們在與人相處時,必須效法神的信實。

慈愛

路得對婆婆拿俄米非常敬愛,因此得到波阿斯對她的愛作為報答──她本是一個受輕視的摩押女子。神將路得、拿俄米、波阿斯領到一起,向他們大顯慈愛。

如同波阿斯買贖田地,娶路得為妻,存留拿俄米的產業,顯明他的慈愛一樣,主基督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使我們得永生,更顯出祂的慈愛。神的愛激勵我們愛祂亦尊敬祂。

賢德

路得以對拿俄米忠誠,並且與她自己的本土及風俗一刀兩斷,在田裡殷勤工作而顯出她的崇高德行;波阿斯則在他的道德標準上、誠實上以及徹底履行他的義務上,表現出正直的風範。

我們體驗到神的信實和慈愛的時候,就應當顯出德行作回應。正如路得和波阿斯所過的生活,與士師記之中所描述的習俗成強烈的對比一樣,我們的生活也應當出污泥而不染。

保護

我們看到神對拿俄米與路得的生活眷顧與保護。祂統管周圍的環境,使他們平安穩妥。祂引導人的思想和行動,以成全祂的旨意。

無論目前的情勢怎樣敗壞,信靠神總有指望,祂的才智謀略無窮無盡。我們應當相信祂能在任何人身上動工──不管是君王或是在外地寄居的人。請你信靠祂的保護。

興旺/蒙福

路得和拿俄米這兩位窮寡婦來到伯利恆,路得嫁給波阿斯後家室興旺起來。路得成為大衛王的曾祖母,而最大的福分不是金錢、婚姻或孩子,乃是在路得、波阿斯與拿俄米之間,彼此充分地相愛和尊敬。

我們容易以財富增多為蒙福的確據,而不看重神使我們可以享有的良好、和諧的人際關係。不管經濟情形怎樣,我們皆可以敬愛神賜給我們朝夕相處的人。這樣做就既施與又領受福樂。愛才是最大的福分。

 

人物介紹

 

路得與拿俄米

  聖經中有些人物彼此有密切的關係,幾乎不可分割,我們認識他們的關係比他們本人更多。在這個高呼個人主義的時代,他們的事蹟成為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榜樣,拿俄米與路得的確是其中之佼佼者。她們的文化習俗、家庭背景、年齡都截然不同,又是婆媳,她們爭吵的機會可能比相親相愛的時候更多。

  然而,她們同甘共苦,一同向以色列的神委身。她們相依為命,同時又為對方著想,拿俄米甘願讓路得回自己的家鄉去,路得則甘願離開自己的家鄉,跟婆婆去以色列。拿俄米關心路得,甚至為她找安身之處,安排她嫁給波阿斯,即使這樣做會改變她們之間的關係。

  神是她們親密交往的中心。拿俄米讓路得看到、聽到、感受到她與神交往的一切痛苦與喜樂;路得透過她認識了以色列的神。有多少時候你把對神的想法和疑問摒於親密的關係以外?又有多少時候你把對神的想法完整地跟你的配偶或朋友分享?把我們與神的關係開放地與人分享,能使我們與別人的關係更深遠密切。

優點與成就:

.一種以信靠神為最大凝聚力的關係

.一種堅強地互相委身的關係

.一種盡力為對方謀求最大益處的關係

榜樣與鑒戒:

.神活在人際關係中,能化解分歧與不和

重要資料:

.地方:摩押、伯利恆

.職業:妻子、寡婦

.親屬:以利米勒、瑪倫、基連、俄珥巴、波阿斯

鑰節:

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裡去,我也往那裡去;你在哪裡住宿,我也在那裡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裡死,我也在那裡死,也葬在那裡。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不然,願耶和華重重地降罰與我!”(得1:16-17

她們的事蹟記載在路得記中。馬太福音15節也提到路得。

 

波阿斯

  英雄很容易令人羨慕,卻不容易讓人定義。他們很少覺察到自己的英勇時刻,別人也未必認為他們的行為是英勇的表現。英雄只是在適當的時候做當做的事,不管他們是否知道自己的行動將產生的影響。也許他們共同的品性就是先為別人著想,然後才想自己。波阿斯就是這樣的英雄。

  在與人交往時,波阿斯常能體察到別人的需要。他總是仁慈地對工人、親屬或其他人說話。他幫助人慷慨大方,毫不吝惜勉強。當他認識了路得的為人,知道她對他的親戚拿俄米忠心,就採取幾個步驟幫助她。拿俄米勸路得求他保護時,他已準備好娶她,只是法律上一些複雜的問題有待解決。

  波阿斯不但做當做的事,並且立刻去做。他當然不能預知自己的行動將來會有甚麼結果,也不會知道他與路得所生的孩子將成為大衛和耶穌的祖宗。他只是面對挑戰,在所處的情況下,採取當行的行動。

  我們每天也都會面對是否去做正確事的挑戰。但我們常常選擇做容易的事,卻沒有做正確的事,好像拿俄米的另一位近親一樣。然而,正確的抉擇常是顯而易見的。求神賜我們無虧的良心,立志在每天的抉擇中,選擇做正確的事。

優點與成就:

.言出必行

.留意別人的需要,關心他的工人

.極具責任感,為人正直\cs16

.成功而精明的商人

榜樣與鑒戒:

.做所當做的事,且做得恰當,就可以顯出人的英雄本色

.神常常使用人微小的抉擇,實現祂重大的計劃

重要資料:

.地方:伯利恆 .職業:擁有大量土地的富有商人

.親屬:以利米勒、拿俄米、路得

鑰節:

“又娶了瑪倫的妻摩押女子路得為妻,好在死人的產業上存留他的名,免得他的名在本族本鄉滅沒。你們今日可以作見證。”(得4:10

波阿斯的事蹟記載在路得記中。馬太福音15節也提到他。

 

專題文章

從文學結構看路得記的信息{\LinkToBook:TopicID=512}

 

從文學結構看路得記的信息

  路得記有一個非常對稱的結構,從內容去分析,全書可分為七段:

  其中第一段的內容與第六段平行,第二段的內容與第五段平行,第三段與第四段平行,突顯出第七段。而全書的中間部分(2:19-23,請數一數前後的節數)也正好是全書的轉捩點:

  在整個過程中,耶和華神並沒有出現,沒有責備或安慰拿俄米。當中我們只見到人與人之間深厚的感情:拿俄米與路得之間的婆媳之情,波阿斯與路得之間的男女之情。但作者透過這個文學結構指出,在人與人之間的情義背後,有一分更高更深的情──背後卻是神自己在引導。作者要指出神的作為可以透過人去表達,在人的愛中可以看見神的愛,人的同在表達了神的同在。神的工作不一定是超自然的或轟轟烈烈的,更多時只是藉著你我的一句安慰話,一些關心的行動來體現。馬太福音25章記載耶穌說過:我們去關心最卑微的弟兄,就是在關心耶穌自己;我們去照料病人,就是在照料耶穌自己。路得記所要指出的,正是這道理的另一面:我們應該在弟兄姊妹的關懷和愛心中,體會到神自己的關懷和愛。全書突顯的第七段的家譜,也是要指出神可以透過路得這外族女子對婆婆的愛女去完成祂的救贖計劃。同樣,今日神仍要藉我們對周圍人的愛去表達祂自己的愛,藉我們對周圍人的關懷去表達祂對世人的關懷。

 

地圖

 

路得記故事的背景

{\ExtFile:map\ot\p445.jpg}

以利米勒、拿俄米,因饑荒的緣故,帶他們的兩個兒子由伯利恆來到摩押地。在丈夫和兩個兒子死去以後,拿俄米帶著兒婦路得回到故鄉。──《靈修版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