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返回本目錄

 

第一百二十三課 - 兩個兒子的比喻

 

經文:太二十一:23 32,可十一:27 33,路二十:1 8

主旨:猶太公會派代表質問耶穌的權柄,耶穌的回答令他們尷尬不堪。

1。受難周的星期二可說是「最長的一天」(The Longest Day)。從第一百二十課咒詛無花果樹開始,四本福音書把這一天耶穌的言行記載的很詳盡。有人又稱這天為「辯論日」,因為在這一天,祭司長、法利賽人和文士質問耶穌的權柄,耶穌和他們短兵相接打了幾招,贏了這個回合,聖經說:「從那日以後,也沒有人敢再問他什麼。」(太二十二:46)今天和接下來的幾課,我們要跟隨耶穌的腳步,參與這場2000年前的辯論會。

2。太二十一:23 27 「耶穌進了殿,正教訓人的時候,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來問他說:『你仗著什麼權柄作這些事?給你這權柄的是誰呢?』耶穌回答說:『我也要問你們一句話,你們若告訴我,我就告訴你們我仗著什麼權柄作這些事。約翰的洗禮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天上來的?是從人間來的呢?』他們彼此商議說:『我們若說:從天上來,他必對我們說:這樣,你們為什麼不信他呢?若說從人間來,我們又怕百姓,因為他們都以約翰為先知。』於是回答耶穌說:『我們不知道。』耶穌說:『我也不告訴你們我仗著什麼權柄作這些事。』 」

以前來挑戰耶穌的都是法利賽人和文士,現在到來的除了文士(可十一:27)還有猶太公會的祭司長(他們是撒都該人)和民間的長老。這三類人組成猶太的公會Sanhedrin。他們要質問耶穌仗著什麼權柄作「這些事」。「這些事」是什麼事呢?應該是潔淨聖殿和在那裡教導的事。這樣的質問並沒有超越公會的特權,是完全正當的,但在這個時刻在眾人面前質問耶穌,目的則是昭然若揭,為要設下圈套,誘使群眾倒戈,起來攻擊他。

面對這樣的質問,耶穌並沒有東躲西藏。他問他們約翰的洗禮是從哪裡來的?約翰是耶穌的開路先鋒,是替耶穌施洗的人,在民眾的眼裡是一位先知,卻被希律王殺了。現在耶穌要公會的人清楚表明他們對施洗約翰的態度,其實就是等於要他們表明對耶穌的態度。若說是「天上來」,為什麼他們不信他;若說是「地上來」,他們又怕得罪了民眾,因為人都以為約翰是先知,更何況耶穌,行了許多神跡奇事。這個問題把公會的人難倒,令他們尷尬不堪。耶穌乘勝追擊,一連說了三個比喻,將他們趕逐到牆角,完全沒有還擊的地步。今天,我們先看第一個比喻

3。太二十一:28 32 「又說:『一個人有兩個兒子,他來對大兒子說:我兒,你今天到葡萄園裡去作工。他回答說:我不去。以後自己懊悔就去了。又來對小兒子也是這樣說。他回答說:父啊,我去,他卻不去。你們想,這兩個兒子是哪一個遵行父命呢?』他們說:『大兒子。』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稅吏和娼妓倒比你們先進神的國。因為約翰遵著義路到你們這裡來,你們卻不信他。稅吏和娼妓倒信他。你們看見了,後來還是不懊悔去信他。』 」

這個比喻是馬太福音的獨家報導。有的版本把大兒子和小兒子的反應顛倒,就是大兒子先說去,後卻不去;小兒子先說不去,後來懊悔就去了。我們不用太在意這點,因為這不會影響我們瞭解比喻的重點。

「懊悔」的原文是metamelomai,這個字不是metanoeo (如太三:2 的悔改,新約用了34次),也不是 metanoia (如太三:8 的悔改,新約用了24次)。Metamelomai 在新約只用了5次,意思是後悔,如太二十七:3 猶大出賣耶穌後的後悔,這不是認罪悔改。懊悔不錯能引人悔改,但單單懊悔不是悔改。這裡的大兒子是懊悔後,聽從父親的話去行;小兒子口頭說去,以後卻違背父命。

猶太人的領袖是小兒子,他們假冒為善,口頭遵從神的命令,實際上心卻遠離他(太十五:8)。稅吏和娼妓是大兒子,本來是犯罪作惡,但因信了耶穌,反而得以先進神的國。

這個比喻等於掌摑公會的領袖,斥責他們的假冒為善和不義。大祭司、長老和文士明白耶穌的比喻嗎?當然明白,在第45節說:「。。(他們)聽見他的比喻,就看出他是指著他們說的。」他們有悔改嗎?「他們想要捉拿他。。」(太二十一:46)這些人已經病入膏肓,無藥可治!

下一課,我們要看耶穌的另外兩個比喻。

默想:

有一名持不可知論的教授告訴他的學生,在他還只有八歲的時候,他常為基督教作見證,讓很多人都感動喜極而泣。但是現在,他卻排斥先前對耶穌的信仰。在他的影響之下,許多年輕男女也都放棄了他們承認的信仰。

為何會發生這樣的事?有的人可能像小兒子那樣對耶穌說「是」,卻沒有真正瞭解自己在做什麼。以後當信仰受到挑戰時,他們就離開口頭上所遵奉的信仰。相反的,有的人開始對耶穌說「不」,因為他們知道悔改信主代表著生命將屬於神,而他們不想為跟隨基督付上代價。但是到最後他們還是悔改信主並順服神了。

信耶穌不是一時的決定,而是終生的挑戰。(取自《靈命日糧》)

──  P.C. Chong跟隨基督的腳蹤行